close
一年前的此時,我在北榮小兒科實習,經過充滿哭鬧聲的三個星期;這一個月,我在奇美小兒科實習,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學習小朋友的喜怒哀樂;雖然小朋友仍舊是「哭鬧時令人煩悶,歡笑實令人愉悅」,但是收穫卻是大大不同。小朋友並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但是小兒科學的內容,卻如成人內科般廣泛。

雖然稀奇古怪的病歷比較缺乏,但在病房直接參與到一些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例如:急性腸胃炎(AGE),扁桃腺發炎(acute purulent tonsillitis),泌尿道發炎(UTI, GU reflex),支氣管肺炎( Bronchopneumonia)……等等,這些案例在之前的次專科方式的實習情形下,反而是無緣見到。而一些比較罕見的疾病,例如:內分泌缺陷(Pompe’s disease, short status),心血管畸形( Kawasaki disease),神經發展異常(SMA, CP),也會成為全科的教學案例,公開提出來討論。

我被分配到的是陳德人主任,與賴明琪醫師,在處理醫病關係,治療的標準,各有特色:陳德人主任不論在查房或是門診教學,都會再三提醒我醫病關係的細節,與病患的特殊感受;賴明琪醫師的治療方式則是節奏明快,當機立斷。如果病房沒有工作,我會嘗試去門診學習如何第一手評估病人,如何安排出院病人的後續追蹤,往往可以帶給我不同於病房工作的收穫。

當然,除了陳主任專長於新生兒科,賴醫師專長於神經發展與發展評估,在主治醫師教學,午間會議,門診,值班時接新入院病人的各種場合,我也從主治醫師們身上一窺其他次專科的疾病與其他的治療風格,例如心臟科蔡友謙醫師的「EKG教學」,免疫科李孟峰醫師的「氣喘,SLE,JRA」,腎臟科李宗龍醫師的「腎臟超音波,VUCG」,內分泌科蔡文輝醫師的「新生兒篩檢,DiGeorage syndrome」,加護科邱盈熹醫師的「APLS教學」……等等。不禁深嘆:小兒科學真是博大精深!

其中,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是安排在嬰兒房與病嬰室學習:為新生兒做健康檢查,記錄早產兒的成長歷程,先天發育畸形的術後照顧,以及新生兒疾病治療與評估。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指定的特定工作;所以需要主動去學習與發問,否則只會像是局外人。

此外,小兒科的工作氣氛非常融洽,非常吸引人;主治醫師以降,行政與教學總醫師阿珠姐和謝如浩學長,負責嬰兒室教學的蔡瑞仁學長,以及在病房直接指導我的王自強學長,還有實力堅強的臨床技師們,都是親切近人;從急診來訓練的謝俊富學長也提供了小兒急診處理的觀點。而這個月和我一起學習的另外兩位INTERN,以及如辛勤工作的蜜蜂的護專學妹們,讓整個實習生活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健兒門診可以遇到上個月婦產科接生的嬰兒,回來接受疫苗,倍增親切感。

附帶一題,常常可以看到未婚媽媽之家的工作人員帶小朋友來治療或是做被領養前的評估;這樣讓我驚覺到我們過份忽視這方面的社會問題。由另外一面來看,一些基層診所濫用抗生素,外籍新娘與高齡產婦衍生出的兒童教養問題,病患家屬對醫師不信任而影響到治療,則是這個月看到的一些隱憂;例如在門診看到帶小朋友就診的人,不是祖父母,就是中文不很流利的外籍新娘,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與治療上的死角。因為大人的疏忽與任意而為,造成下一代受到不可回復,不可估計的傷害,實在是很不值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