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二月在台北榮總的婦產科實習過一個月,也許因為適逢春節放假(放假八天),或是因為實習醫師太多(25人);所以在婦科部分只有上過兩台刀,產科部分僅有五、六次的C/S,與近十次的NSD經驗。加上醫院制度的關係,也沒有處理病房問題,或是急診的經驗。雖然「記憶猶新」,但這個月在「奇美婦產科」的實習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開始。

實習前看過上一個月的實習心得,對於主要的學習方向有一點概念;不過完全陌生的電腦系統,病歷寫作格式,與晨會報告的壓力,的確在前半月感到手忙腳亂:每天延遲下班,早上都會自動驚醒,莫名的緊張與疲累。直到近日,日常工作比較上手,卻是即將結束的時刻;雖然感到惋惜,但卻是絕對「值得」的美好經驗。看到一起實習的兩位六年級的學弟的積極表現與成長,更給自己警惕與反省。

在主治醫師方面,每位都非常平易近人,具有教學熱忱,詢問我們的學習狀況,並主動要求「加課」:例如黃國峰主任的「內診」,林彥昇醫師的「婦科急症」,盧道權醫師的「國考複習」……等等,把許多課本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一點破。

在產科方面,陳勝咸醫師,林鏡川醫師的豐富的接生case是難得的學習機會(沒有跟到陳勝咸醫師的level 2 超音波是一大憾事)。在婦科方面,從黃順賢主任,許耿福醫師,康介乙醫師的RAH與化療case中,獲益許多;有幸看到林鈺山主任與鍾明廷醫師的腹腔鏡手術,也是一件令人愉快(賞心悅目)的事情。此外,雖然沒有參與生殖醫學方面的治療,但蔡永杰主任與唐訓翰醫師的教學也是很豐富的(可惜我錯過唐醫師子宮鏡方面的解說)。

負責直接指導我們的趙建勳醫師與蘇崇仁醫師,在晨會,上刀,術前訪視……等等方面,都仔細地指導。在實習的日常工作中,更勞煩家醫的李壁伊學姐與急診的陳義憲學長,不厭其煩地提醒我的錯誤或忽略的項目。

此外,臨床技師(專助姐姐)們,美玲護理長,DR、4A的諸位美麗護理人員,第四開刀房的工作團隊,也是我學習的對象;並感謝它們包容我「慢很多拍」與「缺很多條筋」的行為:許多order是一改又改,工作也是越幫越忙;但也就因為犯過錯誤,才知道如何累積經驗。在這些的刺激下,我認為這一個月的實習是非常緊湊充實;而整個科部的團隊與氣氛,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或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小組,是非常吸引人的。

因為服務對象為「女性」,婦產科本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產科的接生絕大多數是充滿喜悅的,婦科疾病的治療可以提昇病人的生活品質。最常見的住院病人就是因為月經疼痛或是下腹部疼痛,接受手術取出肌瘤、囊泡,甚至是子宮;解除困擾它們大半輩子的來源,這對醫者來說是很大的成就感。說實話,值班時看到產房白版上寫滿病人名字,會有一股想要逃避的衝動;但看到陳勝咸醫師或林鏡川醫師,冒著狂風暴雨或是中斷睡眠趕來接生,這樣的身教是不言可喻。

但就另一方面來說,「求子若渴」的高齡孕婦,偷嚐禁果的年輕少女,或是太晚發現的卵巢癌病患,也是會讓人有所感慨:不僅是對於病症本身,亦包含病患,甚至是國家社會的問題。有兩個案例的印象最深:一個是第一次懷孕16週的31歲女性,在診所發現胎兒沒有心跳,當天下午轉到本院門診,晚上收住院並給予引產,隔日凌晨將胎兒娩出,整個過程不超過24小時,夫婦兩人還來不及通知家中長輩;清理產台的時候,我還自作多情地去站在孕婦與死胎中間,以避免孕婦「看到難過」。另外一個案例是17歲有智力障礙的妹妹,因為不能自理與安全問題,父母親主動要求切除子宮,讓我自然而然地多去關心一下;課堂上的醫學倫理與公衛照護的案例,變成真實的病患;答案變得更為「複雜」和「可議」,不再是「絕對」與「武斷」。

我同意他人「婦產科的工作很累,壓力很大」的敘述;但我以為這是必要的訓練:雖然來不及從門診開始認識病人,但是紀錄術前訪視,參與開刀或是其他治療,撰寫手術記錄,在晨會中報告病情……這整個過程都是我之前沒有體驗過,而希冀在重新一次的實習中得到;很高興在「奇美婦產科」發現這樣的機會。縱使有些回憶是不太愉快的:晨會如坐針氈,被黃國峰主任「電」得慘兮兮的;被蔡主任問到啞口無言;或是教學門診病歷一再修改;我都相信這些是「學習」必經的過程。

也許是我在婦產科「玩」得太愉快,如果硬要說實習過程中有哪裡不滿意?應該是門診跟診的機會太少,以及生殖醫學方面的接觸不足;書永遠讀不完(讀完也記不起來),時間永遠不夠,還有「怨嘆自己不是女性,不能直接去做內診」。

最後,我願向這一個月來曾接觸的「老師」~病患們,致上誠摯的謝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