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加護醫學部」存有期待:一方面是醫院方面將該科列為必修實習課程(想必有器重之處);另一方面在病房值班的時候,總可把病況惡化,難以處理的病患轉去加護病房(應變能力與容量是可觀的)。不過,面臨實習即將結束,「Terminal intern syndrome」的症狀一一浮現;在工作或學習方面顯得「有心無力」。尤其在這半個月內,有另外兩位短期外調的六年級intern:穎涵與立偉;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實習醫師應有的活力與求知慾望。(慚愧…)

關於工作部分,我被分配在3BI,一個內科性的加護病房:參加常規性的晨會(星期一、三、四、五)與病歷討論會(星期二),負責兩位病患(第八,第九床)的日常病歷紀錄,與新入院病患的住院病歷;此外,如果有procedure(on endo,CVP),也可以嘗試去做(對我來說,「準備考試」比較優先;能不能動手做,`便不強求)。

是故,日常作息如下:晨會之後,從九點跟隨主治醫師查房;十點到十二點是訪視時間,觀察主治醫師如何向家屬解釋病情;下午就抱著國考用書,坐在護理站,順便看看有沒有可以幫忙的(例如CPCR)。至於值班時間,多半是跟隨住院醫師接新病人(真是準備國考的優良環境阿!)

由於各加護病房分散(我又懶得走來走去),所以我的活動範圍僅限於3BI:主治醫師陳志金醫師,總醫師謝廣宇醫師,住院醫師陳志雄與張晉國學長,都很主動地分享臨床經驗與機會教學;訓練有素的ICU NSP偲齊姐與雯琪姐也都會包容我這很不積極的intern(關於如何調整劑量,我就只有聽話的份)。

至於教學部分,排定的主治醫師教學幫助我們這些短期實習的intern建立基礎的early-go與hydration概念;晨會的積極討論與互動,也可以從中獲益。

而我所觀察的病患(14床,加上X、Y兩床),流動率不高,就顯得有點單調。在目前的健保制度之下,一些沒有積極治療意義,或是平時缺乏病識感的病患,變成安養中心,病患親屬,加護病房之間的人球(例如第1,2,5,7,12床.都是「最好的狀況也是無法醒來」的案例)。若真要說有「值得積極搶救」的價值,可能就是第三床的歐八桑(被魚刺戳到,急性感染),與第九床的壯年男子(肝硬化與食道靜脈區張,哀~)。

此外,各式各樣的自殺病患也是ICU的一項課題:第八床的阿媽喝「年年春」一桶,第十床的阿媽因婆媳問題「先切腹、再上吊」;第十三床的阿伯拿電線繞頸。殊不知因為他們的一念之差,不但延長自己的痛苦,更增加家屬的負擔。在人道(不要延長痛苦),經濟(用四十萬去救回一個植物人),成本(醫療資源有限)考量,ICU的醫師要學習去選擇「如何取?如何捨?」;提供充分的資訊與衛教,讓病患家屬做出選擇(雖然有時候,病患家屬是因為經濟,自責或是擔心別人閒話,而作出醫療人員覺得不適合的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