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神經解剖學」給所有的醫學生的印象,幾乎都是「神才能理解」;而神經內科在內科系中又顯的獨特,卓然而立。縱使這個月份特別短(日數少,又放假),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我不熟悉,卻想去認識的科別。

運氣很好的,終於分配到住院醫師啦:張瑋倫學長(這麼複雜的科,沒有當科的住院醫師怎麼能搞定!);加上PA桂香姐的機動性支援,所以整個月份才能有驚無險地渡過。學長每每都會笑說:「反正你又不是要走神內的,這個就不用知道啦」,哇!我知道我沒有天分,但有表現得這麼明顯嗎?

而分到的VS是「雙林」:林高章與林慧娟醫師,兩位主治醫師的風格截然不同。林高章醫師走豪邁路線,和病患與家屬「搏感情」(對於中風癱瘓的病患來說,這樣的互動關係還蠻不錯的),常常會教一些醫病關係的「撇步」;病患的數目也是數一數二的多。林慧娟醫師走學術路線,很仔細地控制病患數目,而且每一個案例都有特色,都能慢慢研究,在查房時一起討論(其實是我一直聽林醫師解說,因為底子太差了);每一步治療都是有堅強的證據支持。能夠遇到這兩種風格,我應該能夠有很多收穫!不過因為實在是以前的基礎學的不好,所以吸收有限。

舉例來說,當我們告訴家屬:他中風了!家屬多半能夠接受;但是其實心中有很多疑問:有特效藥嗎?可以針灸嗎?可是吃中藥嗎?可以做高壓氧嗎?林高章醫師會順著家屬的意思,讓病患做一些嘗試(高壓氧或針灸等等);而林慧娟醫師就會謹守「證據導向」的原則~到目前對腦中風證實有效的藥物也只有一個~婉拒家屬的要求。其實很難說孰是孰非,所以醫療才會是「藝術」,而非「科學」。

若從病患的類型來說,這個月的變化很多:
※ 住在7000病房抽痰的「阿抽伯」,是典型的安養病患,可以讓我練習基本慢性照護(發燒,感染,消化不良,腸胃道出血)。看到他的「牽手」每天住在病房,又完全幫不上忙(可憐的隔壁床家屬與7000護理人員~),就會讓我想到:我是不是指延長了他們的痛苦與負擔?
※ 長期住院的醫糾病患「阿美」,可以觀察「植物人狀態」(課本上寫的sign一個都沒少)。聽說她的「看護」升級變成「老闆娘」,恭喜她!
※ 因急性的,突發的暈眩而住院的中年女性,與耳鼻喉科的醫師「互看不順眼」,累得我每次去找他聊天,消消火氣。
※ 各式各樣的中風病患,塞住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症狀表現;到了月底,我把診斷與病人混在一起了!

其中,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兩位病患是鋼琴小妹「阿芳」與南科猛男「阿維」。我被分配到的報告主題「HSV腦炎」,正是配合「阿芳」的病情:他是一位鋼琴老師,有一個星期的詭異行為,因意識喪失而住院,之後就不停抽筋~全身手腳舞動,雙手呈彈琴姿勢,臉部表情豐富~只要麻醉的劑量稍減,或是耳邊的古典音樂放大聲一點,他的動作就會更大。到了月末,他的肝腎功能開始退化,肚子開始腫大。就只為了一句「不放棄」,我們與家屬還會繼續努力!

另外,南科猛男「阿維」的例子,更會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無常」與「及時行樂」的重要:他是南科的工程師,工作壓力大但收入也高,所以最近的嗜好是「去美國學開飛機」。因為在宿舍昏倒而被送來。在住院的前幾天,病床旁邊有一名「自稱是同事」的神秘女子,非常主動積極地去安排復健事宜(聽說是剛交往的女朋友?),但後來就很少出現;照顧的重擔移交給阿維的父母~兩位理應準備接受兒女奉養的白髮人(聽說是某大公司的主管退休)~面對不佳的預後與緩慢的進步(只能用手指頭來表達意思,但是昏睡的時間佔絕大多數),阿維的父母似乎又回到二十年前,用照顧新生兒的方法來看顧。阿維的爸爸拿了六七罐美國的營養食品來問我可不可以吃;看到花花綠綠的說明書,明知道每一罐都是「又貴又沒效」,但我還是滿口答應~因為這是他的唯一希望阿!

不過這個月份的時間,幾乎都是用在病房(幾乎都是在固定的三個病房打轉);沒有跟過門診,也沒有跟過檢查室的項目,算是一個遺憾(原本想等病房工作比較上手,再去門診);因此,老年癡呆,急性暈眩,癲癇控制,神經疼痛…等「只會出現在門診」的病患類型,就沒有接觸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