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實習時,曾在精神科停留過一個月;但一方面時間久遠,記憶已經淡忘;另一方面學習侷限於病房事務,對於精神病患的診斷、治療、安置…不夠完整;藉著社區精神醫學這個課程,讓我有機會能夠接觸病房之外的病患狀況。就算沒有直接照顧病患,但是每天早上參加晨會的機會,也能重溫過往回憶,並且從治療團隊的角度去認識每一位新入院的病患。

 11/12 17:00~18:00 司法精神鑑定業務暨討論會
過去會認為「司法精神鑑定」只是主治醫師一個人窩在辦公室,寫出來的paper work;今天才知道:原來不是這一回事,而是由整個團隊來一起討論(有些法律問題,大家都不熟悉...嗯,下次連律師都要找來)。
這次討論的案例是由案主父親提出「禁置產」的申請。如果沒有社工師的參與,我們不會知道案主家庭複雜的財務狀況,與案主父親的壓力與期待(希望能夠藉由「禁置產」一勞永逸地處理過去與未來的財務問題);如果沒有四位醫師的參與,我們將會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根據醫學的客觀條件,申請不成立」。雖然最後還是懸而未決,但是討論的過程卻是很精采的。


 11/13 14:00~16:00 毒品減害計劃執行概況
學理的部份,要感謝謝醫師的詳細說明;但我花了一個小時坐在櫃檯,看著形形色色的「病患」,有人獐頭鼠目,有些人穿著上班服裝,有人帶著寵物...前來「報到,領藥,喝藥」。看了實際的狀況,美沙同好像沒有傳說中這麼難喝嘛?

 11/13 15:00~17:00 精神社區復健機構參觀
此次參觀的是「如中康復之家」(桃園縣八德市介壽路二段1418號)。游負責人孫主任接待,會面時可以看到康家的病患自由出入,分工合作處理生活雜務(例如炊事、洗衣、清掃),將此地視作是病患共同生活的公寓,具有半保護性、暫時性與支持性的居住環境。由於入住的病患都已是慢性期,故都能配合治療,與有基本程度的自我照顧。
孫主任也有提到一些實務上的困境,例如:
【1】病患被家人拒絕回歸家庭,因此「中途之家」的角色可能會轉變成長期慢性的安置機構。
【2】康復之家嘗試提供支持性與庇護性的工作機會,但是需要與業主溝通協調。
【3】就業訓練的內容,仍要詳加安排(並非僅是家庭代工)。
實習時,看著病患在發病急性期,被五花大綁送入院;經過治療,進入穩定狀況之後,家屬面有難色地將病患接回。那時的我,也會猜想該位病患返家之後的狀況:會不會按時服藥?會不會被家人鄰居排斥?經由這次參觀,才恍然大悟「精神病患出院之後」的狀況。

 11/15 08:30~11:00 看守所煙毒勒戒個案評估
跟著張主任,我第一次來到看守所。看著勒戒人依序入內,正襟危坐,面帶誠懇地說明自己「決不再犯」的心意;真真假假,我都不知道該不該相信了?雖然「吸毒」好像不會發生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但是這些勒戒人大部分都有工作:廚師,卡車司機,商人...也許在日常活動之中,我也曾和這一類的人接觸過,只是我沒有發現。
翻閱他們的紀錄,也有部分是重複犯案或是有相關前科。或許,我們處理生理方面的依賴,但是心理層面的需求與社經地位的宿命,才是我們力有未逮之處。

 11/16 08:20~16:00 家暴加害人之診療與評估
雖然一星期前,徐醫師已經給我們看過相關的說明手冊,但是實際參與時,才發現心境的轉折是非常大的。上午的活動是經由觀賞影片,再由相對人發表意見,讓社工人員去判定是否有進一步治療的需要。因為知道這些意見發表都會被紀錄下來,甚至會影響最後的裁決,所以相對人們一開始都很「ㄍㄧㄣ」,除非我們特地去點出衝突點,說辭也多半是「冠冕堂皇」的。
第二階段是兩個活動,用道具去引導他們說出「大優勝」與「小劣敗」的理由。此時,一些傳統威權與沙文的態度與想法,就一一浮現。隨著言語交鋒,我心想:「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吧!」
原本我以為,這些相對人真是「罪有應得」;但是,第三階段卻讓我的看法改變。我旁觀了兩位相對人的「一對一會談」,雖然不知道聽到的故事真實性為何,但卻是這個社會角落中,會常常發生的故事:「雙薪族」夫妻為了支持家計努力工作,先生因為景氣問題,沒辦法覓得穩定的收入;雙方為了收入分配,父母奉養,子女教養發生爭執,加上酒精催化,欠缺良好宣洩管道,因此發生肢體衝突。
雖然沒有辦法聽到被家暴者的敘述,我們也沒有法官的責任與權力;轉移時空與角色去設想,這些相對人也不是如此「十惡不赦」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