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學實務課程(北投文化基金會)

一、 相見歡
第一次得知自己社區醫學的實務課程部分將在「北投文化基金會」進行,心中滿是疑問;向幾位曾經去過基金會的學長姐詢問,多半是得到故弄玄虛的回答:「你去了就知道」。於是,我抱著又疑又奇的心情,展開了在北投地區,為時一個月的探險。

印象中的北投,是個溫泉鄉;不過,在石牌待了兩三年,來到北投(洗溫泉)的次數一隻手就數得完。第一天的導覽活動發現原來「新北投公園」一帶有這麼多的新奇事物!然而,與洪德仁醫師的第一次見面才感覺到,這個月其實肩上負有「責任」;尤其是洪醫師以學生時代的醫療服務隊為例,「如果醫者只是短暫地給予治療,而希望患者回報感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轉換到住院醫師身份(甚至是主治醫師,開業醫師),如果只是為了顧客人數多少而斤斤計較,也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抱著一知半解的心態;反正,既來之則安之,時間到了就自然會明瞭!


二、 北投一二三
每日的行程,其實還蠻有規律的:上午在社區健康小站做醫療諮詢,星期一下午在關渡醫院上課,星期二下午參加社區大學的農村體驗,星期三下午是讀書會時間,星期四下午是陽明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的「社區醫學見習」參訪。另外,配合基金會的業務,也會有一些「天外飛來」的活動,例如獨居老人訪視,頂溪地區導遊。
在基金會的大姊帶領之下,南至石牌,北至關渡,在社區健康小站看著志工量血壓,測血糖;如果有異常值,或是來訪的民眾有醫藥方面的疑問,就是我們上場的時刻,一方面解答問題,一方面做衛教工作。或許這一帶的醫療資源很豐富(榮總,振興,陽明,關渡…醫院),多半遇到是對於用藥方式有疑問的民眾。
小巷中原來還有這麼一些有趣的人,在做有趣的事情:榮光里的里長忙進忙出,還一邊向我們訴說「失眠」的問題(作里民服務太投入啦);振華里的幹事提供場地給社區民眾唱卡拉OK(因為是視聽器材的店鋪,設備都是最高級的喔);福興宮廟口可以喝茶,看報,下棋;奇岩社區結合主婦聯盟的生機蔬果銷售,並且成為製作老人便當的大本營;星期三的關渡關懷站有著最活潑的銀髮長者活動(如果沒有出席,還會事先請假);藏身在巷弄中的北投運動中心,有著令人驚訝的高級設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吉慶里有熱鬧的聖誕節活動與「吉慶高鐵」運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同的活動,例如社區診所參訪,老人餐盒製作,社區安養機構參訪。昱德診所的陳醫師很熱情地提供寶貴的開業經驗;奇岩社區的「煮食工作」也相當有趣(穿圍裙,戴頭巾;幸好最後是工作人員吃掉);石牌「倚青園」藏身在小巷之中,交通方便卻沒有車馬嘈雜,照護水準也相當不錯(只是聽到主任講起現今安養機構鑽法律漏洞的狀況,與失智老人的安置問題,就沒有如此樂觀了)

三、 沒關係,有關係
檢視行程表,有一些活動「看起來」和醫療沒有直接關連,會讓PGY學員有「我需要參加嗎?」的疑問;但是從社區營造與認識在地生活的角度,卻屬於輕鬆但是重要的課題。
第一,每週二都有農村體驗的課程。第一週是去貓空參觀包種茶改良與推廣中心(貓空喝茶,不正是一個品牌行銷的成功例子?),第二週是去永和社區大學在淡水河畔的生態園區(結合小學的自然生態保育課程,與當地特有植物群落的保存),第三週是北投「二崎生態農園」(大屯山系的農村體驗教學場所),第四週是「北農仙人掌園」(也是第六市民農園);一方面用親身體驗去認識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一方面也可以觀摩其他地區在社區營造的成功範例(順便可以當作郊遊踏青,平衡一下被醫院生活搞壞的身心靈)。
第二,北投娃娃的製作,可以當作社區營造,商圈認同的一環。在我們五個PGY學院排排坐,埋首做手工的同時,另外有民眾從網路上得知消息,付費前來參加製作課程。
第三,讀書會的安排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志工企業家」一書提到「志工事業」的發展歷程,與「志工企業家」不滿足於短暫的成果,而是追求從制度上去改變現狀。「健康藍圖」提供教條式的口號,但是內藏的意涵卻是需要挖掘的。「葡萄酒文化密碼」提供將「文化」與「生活」結合的理念(將文化與溫泉結合,「泡湯」才會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第四,旁聽基金會的業務匯報,理解社區營造與健康社區的推動,並不是光靠熱情就能達到,制度的建立與業務的取捨更是需要思量。
此外,我也利用課程的空檔,實際體驗「北投溫泉」:最老牌的「瀧乃湯」,公家的「北投溫泉大眾池」,地熱谷的「泉景溫泉」,鳳凰閣溫泉,新秀閣溫泉,百樂匯溫泉…我想,入寶山豈能空手回,入「溫泉鄉」怎麼能夠不「泡夠本」!

四、 藍海策略
星期四下午,陽明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的學生會前來基金會,進行「社區醫學見習」的參訪,而PGY學員則是旁聽:往往學弟妹會發現,在課堂中教授許多「社區醫學」的優點與功能,但在實際執行上確有很大的落差。在制訂者方面,似乎沒有完整的配套計畫;在執行者部分,有的開業醫師非常投入,有的卻只是把「社區醫療群」當作是招攬病患的一種方式;在一般民眾部分,盲目跟從的人還是佔絕大多數,迷信大醫院與高貴器材的民眾也不是少數。
看到北投街上一間接著一間的診所,配合著我在榮民醫院,國軍醫院的所見所聞,醫療業務的困頓與轉型的困難是個不爭的事實;似乎,這些問題只能歸納在「無解」的這一類,實際上卻不然。
基金會協調振興醫院所編組的五個社區醫療群;在實際操作方面,我們旁聽社區醫療群與醫院的協調會議(欣逢衛生局長與會,提供「官方意見」),另外前往蘆洲市公所旁聽蘆洲醫療群舉辦的「健康講座」;在書面資料方面,洪醫師也不吝提供社區醫療群的評比資料,讓我們有憑據地去研判「社區醫學」的推展程度;加上洪醫師舉出「台北縣金山醫院」的案例。最近最「夯」的「藍海策略」與「M型社會」理論應該是一條新的路;但是,金錢卻不應該是我們的唯一方向。
例如已知的「B型社區醫療群給付」就是健康城市的一條出路;「生態觀光」、異業結盟的「溫泉醫療」就是健康社區的雙贏選擇。

五、 終曲
回顧這兩個月的「社區醫學」課程,雖然是分做兩地進行,但卻不期然地有所連結,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幸運?在桃園榮民醫院的「基礎課程」,讓我從醫院的角度向「外」看,去認識醫師走出醫院,走進社區,會發生什麼事情?有多少民眾是在社區的診所就被治療,被安撫,被照顧?精神病患的社區中途之家,法院的精神鑑定,臨終病患的居家安寧護理,衛生所的公共衛生角色,都是過去未曾發現,或是被忽略的部分。
這一個月,在北投基金會的「實務課程」,讓我從社區民眾的角度向「內」看,去認識民眾眼中的醫師與醫院在做什麼?不論是前來社區健康小站的民眾的諮詢(醫生阿~我血壓藥需要吃多久?),或是農村體驗行程中同行「歐巴桑」的私人醫療問題(醫生阿~更年期要不要吃賀爾蒙?),甚至是基金會的大哥大姊們的好奇(醫生阿~你一個月賺多少?);當我已經越來越習慣扮演「醫師」的角色,用醫師的詞彙說話,用醫師的邏輯模式思考,這個月的經驗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你也是北投的一份子阿!
適逢北投通過健康城市國際認證,加入國際健康城市聯盟;根據WHO的定義,所謂的「健康」,是在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完全。回歸洪醫師月初的語重心長:「醫療/看診」只是醫師的手段(坐在診間,期待有看不完的病患上門,這和開雜貨店有什麼不同?);從處理「生理的健康」切入,達到「心理的健康」,推而廣之到生活之中,才能促進「社會的健康」。

六、 感謝
感謝台北榮總家庭醫學科的分派,讓我來到這麼有趣的地方!
感謝洪德仁醫師與北投文化基金會的大哥大姊,讓我有這麼繽紛的課程!
感謝振興醫院的張之遠醫師,與陽明醫院,新光醫院,振興醫院的其他醫師,好的課程也需要有好的同學才能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ssp10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